元宵节踩高跷有什么讲究 由来是什么

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,元宵节即将到来,很多人也是非常期待,因为元宵节有许多丰富的传统活动,例如赏花灯、猜灯谜等等,其中也包括踩高跷,那么踩高跷究竟有什么讲究呢?毕竟踩高跷已经发展成庆祝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活动。

踩高跷有什么讲究

根据古籍中记载,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,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,以便放脚,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。表演者脚踩高跷,可以作舞剑、劈叉、跳凳、过桌子、扭秧歌等动作。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。表演者扮相滑稽,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。据说踩高跷这种活动来源于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,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,知道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踩高跷。

元宵节踩高跷的由来

元宵节的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在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“跷技”,宋代叫“踏桥”。清代以来称为“高跷”,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,上有木托。因此高跷艺术表演源自人类生存的需要。

南北方的踩高跷差异

北方的高跷秧歌中,扮演的人物有渔翁、媒婆、傻公子、小二哥、道姑、和尚等。表演者扮相滑稽,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。然而南方的高跷,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,关公、张飞、吕洞宾、何仙姑、张生、红娘、济公、神仙、小丑皆有。他们边演边唱,生动活泼,逗笑取乐,如履平地。

相关推荐